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赤小豆(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赤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Thunb.) Ohwi et Ohashi或赤豆Vigna angularis (Willd.) Ohwi et Ohashi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产于河北、吉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广东、云南、陕西等地。

  • 中药名称赤小豆

  • 中药学名(拉丁名)VIGNAE SEMEN

  • 别 名小豆、赤豆、红豆

  • 所属功效类利水渗湿药

  • 豆科

  • 分布区域产于河北、吉林、江苏、安徽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Thunb.) Ohwi et Ohashi或赤豆Vigna angularis (Willd.) Ohwi et Ohashi的干燥成熟种子。(《中国药典2020》)

分布产地

产于河北、吉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广东、云南、陕西等地。

入药部位

果实及种子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中国药典2020》)

药材性状

赤小豆:呈长圆形而稍扃,长5-8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全长2/3,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侧有1条不明显的棱脊。质硬,不易破碎。子叶2,乳白色。气微,味微甘。
赤豆:呈短圆柱形,两端较平截或钝圆,直径4-6mm。表面暗棕红色,有光泽,种脐不突起。(《中国药典2020》)

性味归经

甘、酸,平。归心、小肠经。(《中国药典2020》)

药材功效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中国药典2020》)

药材主治

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中国药典2020》)

用法用量

9-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中国药典2020》)

用药禁忌

阴虚津伤者慎用,过剂可渗利伤津。(《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置干燥处,防蛀。(《中国药典2020》)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
赤小豆:种皮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处2列,细胞内含淡红棕色物,光辉带明显。支持细胞1列,呈哑铃状,其下为10列薄壁细胞,内侧细胞呈颓废状。子叶细胞含众多淀粉粒,并含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和簇晶。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内侧有管胞岛,椭圆形,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呈星芒状,有大型细胞间隙。
赤豆:子叶细胞偶见细小草酸钙方晶,不含簇晶。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75%乙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赤小豆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冰醋酸—甲醇—水(70:35:10:8)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枒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中国药典2020》)

中药配伍

1.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梅师集验方》)
2.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3.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独行方》)
4.治脚气:赤小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陆根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等,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本草图经》)
5.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锉)二两,紫苏茎叶一握(锉,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济总录》赤小豆汤)
6.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7.治急黄身如金色:赤小豆一两,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陆香一钱,青布五寸(烧灰),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圣惠方》赤小豆散)
8.治肠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复纳清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后方》)
9.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10.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11.治大小肠痈,湿热气滞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汤服。(《疡科捷径》赤豆薏苡汤)
12.治小儿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赤小豆二升。末之,鸡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则易。一切
并用此方。(《千金方》)
13.治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或加芙蓉叶末。(《纲目》)
14.治小儿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千金方》)
15.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搅取汁饮。(《肘后方》)
16.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饮。(《产书方》)
17.治妇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温服,以滓敷之。(《妇人良方补遗》)
18.治风瘙瘾疹:赤小豆、荆芥穗等分,为末,鸡子清调涂之。(《纲目》)
19.治食六畜肉中毒:烧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千金方》)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筛去灰屑。(《中国药典2020》)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2.《名医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胀满。
3.《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4.《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5.《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6.《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7.《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8.《本草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9.《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10.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11.《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僻,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
12.《本草经疏》: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肿胀满,止泄,利小便也。《十剂》云,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矣。陶弘景云,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枯燥。凡水肿胀满,总属脾虚,当杂补脾胃药中用之,病己即去,勿过剂也。其治消渴,亦借其能逐胃中热从小便利去,若用之过多,则津液竭而渴愈甚,不可不戒也。
13.《本草新编》:赤小豆,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14.《本经疏证》:痈肿脓血,是血分病,水肿是气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盖气血皆源于脾,以是知血与水同源而异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顺者矣。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痈肿脓血为火之有余,水肿则火之不足,赤小豆两者兼治,既损其盛,又补其衰。

传说渊源

       相传,北宋仁宗年间的一个春天,皇帝赵祯一日起床时,顿觉耳下两腮部发酸,隐隐作痛,用手一摸,感到有些肿胀,遂唤来御医。御医给赵祯切脉后,又细细地察看了两腮,然后奏道:“陛下此症,名谓痄腮(腮腺炎),乃风湿病毒之邪,由口鼻而入所致。当以普济消毒饮内服,如意金黄散外敷,可得龙体安康。”
       不料三天过去,赵祯的病情不仅不见好转,反而逐渐恶化:恶寒发热,倦怠呕吐,两腮肿痛坚硬,张口困难。面对这种状况,御医们慌了手脚,一个个走马灯似的为之诊断,然后聚集研讨方剂。有的说“陛下乃邪与气血相结,当服软坚消肿之剂”;有的说“万岁系湿毒内袭,需用清热解毒之法”;如此等等,最终未能确定方案。赵祯知道后大怒,遂急下诏求天下名医。
       一张皇榜飞出宫门:“凡能治愈皇上之疾者,必有重赏。”京城之内,虽名医云集,然“伴君如伴虎”,又有谁敢去冒这个风险?一晃二日,京城有个姓傅的郎中,看到那张皇榜,他想:在京城近日生意清淡,无人问津,衣食无着,这皇帝患的是痄腮之病,有何难哉?于是返回住处,取出赤小豆若干,研成细末,以水调成糊状,美其名曰“万应鲜凝膏”。然后快步前去揭下皇榜,给皇帝治病:将药膏均匀摊涂于患处,再用纱布盖住,绷带固定。一连三天,居然治好了皇上痄腮。皇上大喜,重赏了傅郎中。从此,傅郎中名闻京城,病人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应接不暇。
       这治好皇上之疾的赤小豆,又名红豆、红小豆等,是常用中药材之一。

原标题:赤小豆
词条标签:赤豆赤小豆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