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资讯频道 > 时事资讯 > 正文

【中医文化】国医小镇中医药历史文化浮雕景观长廊系列——明代

来源:岭南中药网收集发布时间:2018/5/28
导读:导读:明代是中医药的继兴发展期,医学发展出现了革新趋势,名医辈出,名著富赡,学派林立,始称太医院并分13科。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又可的《瘟疫论》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皆为传世名著。探索传染病病因、 ...

导读:明代是中医药的继兴发展期,医学发展出现了革新趋势,名医辈出,名著富赡,学派林立,始称太医院并分13科。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又可的《瘟疫论》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皆为传世名著。探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等研究进入新的层次,伤寒学派的中兴,温补学派崛起。中外医药交流的范围已达亚、欧、非等多国家与地区,中学输出、西学东渐,互惠受益。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航海之旅,是和平之旅、探索之旅和文化之旅,而中医药就是其文化之旅中的受益者和贡献者,郑和及他的船员们对中医药在这一时期的交流和发展功不可没。

郑和七下西洋,不但提升了大明王朝在东南亚及印度河沿岸各国和地区的影响力,也提升了中医药在海外的影响力。以马来西亚为例,中医、中药传入马来西亚的历史可谓相当悠久,从与郑和同行的匡愚医士所著《华夷胜览》中可见一斑。郑和舰队的到来,不仅拉近了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奇珍异宝带到那里,其中就包括了珍贵的中药材。当时随行的医官除了到处施医赠药外,还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搜集各地药物,炮制成中药,不但充实了中医中药的宝库,也将中医中药的知识和技术传承到马来西亚。此后,中医在东南亚及印度河流域的流传和发展连绵不息。


始称御医


明朝的医疗机构十分齐全,以太医院为总协调,还设有专司用药的药局,有专门为宫廷服务的御药局等,还有慈善机构惠民药局。

吴元年(1364年),朱元璋设尚药局。洪武六年(1373年),改尚药局为御药局。御药局主要任务是监制御用药饵,兼管收储各地进贡的名贵药材。

同年,又设御药房。御药房的一个重要职责是根据药方监督御药煎制。在御药制作时,要有太医院院官和内臣一同监视,做好后每剂药都分成两服,其中一服先要由御医、院判、内臣三人尝过之后,没有问题,才将另一服进献给生病的皇上,这一系列的诊治、制药过程,都要在专门的医簿上做详细的记录,这些记录由所有参与诊治及制药、尝药过程的医官、御医、内臣签名后,加盖“中书省印合缝”,以备查考。如果皇上服用后,治疗效果不佳,这些医簿上记录的相关人等就会招致麻烦,甚至惹上杀身之祸。

很显然,御药局和御药房是皇帝的专属“药剂科”。


楼英


楼英(1320-1389年),明代医家,字全善,一名公爽,浙江萧山人。其曾祖楼文隽为名医,英自幼聪颖,读书甚多,尤善医理、易理、研习《内经》及其后历代著名医家著作,与同时代名医戴思恭交往甚密,互相砌磋,医术益精,医理更明。尝应召入京,后以老辞归。其所著《医学纲目》四十卷。简明扼要,提纲携颂,亦颇有创见,另有《参同契药物火候论释》,未见行世。

诊病马皇后

明朝洪武年间,马皇后得了重病,御医百般诊治仍未见好,朱元璋颁旨遍请天下名医。浙江萧山“神仙太公”楼英郎中被召人宫。为马皇后诊病后,确定不是疑难杂症,只不过是多食引起脾胃不和,痰浊阻滞而已;只要用大黄、莱服子一类极普通的药就可治愈。堂堂太医院御医如云,怎会束手无策呢?楼英想到在太医院看过的药方,尽是人参、鹿茸等名贵之药,突然心有所悟:这些药治病无益无害,但恰合皇后凤体之贵。若用些低廉药物,皇后若有闪失,追究下来,定将满门抄斩。领悟其中利害,楼英不敢贸然下笔。就在此时皇上驾到,楼英偷眼望去,看见朱元璋皇袍上一块玉佩晶莹剔透,心中不禁一动:何不用皇上玉佩做药引抬高身份。随即提笔开方:莱蔽子三钱,皇上随身玉佩做药引。朱元璋看了,马上解下玉佩,连同药方一起递给太监。服药当晚,马皇后腹内“咕咕”作响,大便通畅,安稳地睡了一夜。几日之后便病体痊愈,行动如初。


朱橚


朱橚,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青年时期朱橚就对医药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他组织一些学者编撰过《保生余录》方书两卷,随后着手方剂学巨著《普济方》的编著工作。他深知编著方书和救荒著作对于民众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并利用自己特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开封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如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作为研究工作的骨干;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组成一个集体。大量收集各种图书资料,打下了“开封周邸图书甲他藩”的坚实基础。又设立了专门的植物园,种植从民间调查得知的各种野生可食植物,进行观察实验。15世纪初,由他亲自订定,滕硕和刘醇协助编写的《普济方》编成。


内经图


《内经图》又名《内景图》,为气功、小周天功法、百日筑基之秘要。以养性炼生为基础,图文并茂,其成书年代不详。近几百年来,在学术界有深刻影响,为儒释道三家修持所推崇。《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


高武


高武,明代医家,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于十六世纪。号梅孤,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喜读书,天文、律吕、兵法、骑射无不娴习。晚年研究医学,尤长针灸。著《针灸聚英》4卷(1529),《针灸节要》3卷(1537),《痘科正宗》4卷等。


杨继洲


杨继洲(约公元1522~1620年),字济时,明代三衢(今浙江省衢州市六都杨村)人,是明代著名针灸医家。主要作品有《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我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著作,是一部蜚声针坛的历史名著。自明万历年间刊行以来,平均不到十年就出现一种版本,该书翻刻次数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声誉之著,实属罕见,故可认为是目前最受欢迎、知名度最高的针灸专著之一。


薛凯·薛己


薛己(1487~1559),明代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父薛凯曾为太医院医士。薛己自幼继承家训 ,精研医术,兼通内、外、妇、儿各科,名著一时。正德元年(1506)补为太医院院士,九年提为御医,十四年授南京太医院院判,嘉靖九年以奉政大夫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归里。薛己治学极为刻苦,论著很多,除自著的《外科枢要》、《内科摘要》、《女科撮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之外,还有许多校订书,薛己校订书的特点,选注名著,附以己见,如他校订有《妇人良方大全》、《小儿药证直诀》、《明医杂著》、《外科精要》等数十种。这些校本中不少附有医案,以临床验证来说理法方药依据。学术思想受张元素、李杲、钱乙等影响最大。


徐春圃


徐春圃,字汝元,号东皋,又号思敏、思鹤,安徽祁门人,新安著名医家,在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于北京发起创办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会——“一体堂宅仁医会”,提倡精益求精的医术和高尚的医风医德,在历史上起到了先驱作用。曾著有《古今医统大全》、《豆疹泄密》、《医学未然金鉴》等书。


李梴


李梴(chān )字建斋,江西南丰人,明代著名儒医。与陈自明、崔嘉彦、严用和、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喻昌、黄宫绣、谢星焕并列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李梴少习儒,为邑庠生,负奇才。青年时期因病学医,博览群书,勤于临床,医声斐然。常以儒理释医理,尝谓:“学者不深入易,则于死生之故不达,利济人物,终无把握。”晚年因感初学者苦无门径可寻,乃收集医书数十家,“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遂立志于门经书之编纂,经四年之久,著成《医学入门》九卷,首1卷。并于万历三年(1575)刊行于世。此书为初学中医者而撰,内容包括历代医家传略、保养、运气、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方剂,以及外感内伤病机、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证治等。书中且搜集名医姓氏二百余人,简明实用,为读者所推崇,流传较广,曾流传到越南。


李时珍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

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张景岳


张景岳(1563-1640),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因其室名通一斋,故别号通一子。同时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又称他为“张熟地”。他是杰出的医学家,古代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张景岳晚年集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各科方药针灸之大成,辑成《景岳全书》64卷。《景岳全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景岳才学博洽,文采好,善雄辩,文章气势宏阔,议论纵横,多方引证,演绎推理,逻辑性强,故《景岳全书》得以广为流传。


王肯堂、吴有性


王肯堂(1549—1613年),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今属江苏)人。王肯堂出身于官宦之家,父王樵是进士出身,官至刑部侍郎。王肯堂博览群书,因母病习医。与传教士利玛窦有往来。万历二十年(1592年)因上书直言抗倭,被诬以“浮躁”降职,遂称病辞归。重新精研医理,能做眼窝边肿瘤切除手术,又能治愈疯疾。历11年编成《证治准绳》44卷,凡220万字。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汉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陈实功


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明代著名外科学家,自幼精研外科医术。陈实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于1617年编著《外科正宗》一书,全书共12卷157篇对痈疽、疔疮、流注、瘰疬、瘿瘤、肠痈、痔疮、白癜风、烫伤、疥疮等外、伤、皮肤、五官科疾病。分析详尽,论治精辟,治法得当,并附若干医案,令人信服。《外科正宗》向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著称,反应了明朝以前我国外科学的重要成就。其中提到了医德方面的内容,即"五戒十要"。


卜弥格


卜弥格(Michel Boym,1612—1659 )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是欧洲第一个真正马可·波罗的研究家,也是欧洲最早确认马可·波罗用过的许多名称的地理学家之一,还是第一个将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成果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他的科学著述是多方面的,涉及中国动植物学、医药学、地图学等。

卜弥格的《中国植物志》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是值得注意的。这是欧洲发表的第一部关于远东和东南亚大自然的著作。有些学者认为,卜弥格是第一个采用“植物志”这个名称的科学家。它对中国的植物(和动物)的介绍和其中的插图,是欧洲将近一百年来人们所知道的关于中国动植物的仅有的一份资料,而且它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后来一些热衷于编撰普及读物的人曾多次翻印过它,还有一些到过中国也了解中国的学者也利用过这份资料。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爱看 不感兴趣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