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资讯频道 > 时事资讯 > 正文

急性心梗救治渴望“提速增效”

来源:健康报发布时间:2015/5/6
导读:□本报记者 谭 嘉□■急性心梗救治“少、慢、乱”“对急性心梗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在近日举行的第18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我国每年新发急性心梗患者70万人,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且 ...
□本报记者 谭 嘉□

  ■急性心梗救治“少、慢、乱”

  “对急性心梗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在近日举行的第18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我国每年新发急性心梗患者70万人,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日益年轻化,但相当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提升急性心梗救治水平,不仅仅是专业技术问题,更需要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无缝衔接的完备救治体系。

  “我国急性心梗救治现状突出表现为救治少、救治慢、救治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霍勇教授指出,在全国1200多家能开展介入治疗的医院中,只有30%的急性心梗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从急性心梗的整体治疗情况看,仅有5%的ST急性心梗患者能得到有效治疗。同时,急救中心转运慢,送达医院后救治慢。北京市一项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梗患者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时间达标仅为22%。此外,我国急性心梗救治存在各自为政问题,缺乏主动组织的体系和网络。

  ■院前院内救治亟待无缝衔接

  据了解,今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关于加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体系建设的通知》,着力加强急性心梗救治体系建设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中国医师协会也在全社会范围内启动实施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着力构建区域急救网络,以期改善我国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水平。

  “在急性心梗救治中,尤其要强调就地、就近、即刻、及时溶栓,有效抗凝抗栓。”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傅向华教授说。与会专家指出,院内救治是救治网络的核心,当前要注重急诊介入和溶栓“两条腿”走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患者在心梗发生后第一时间到达的医院多数尚无法开展急诊介入治疗,因此在这些医院第一时间开展溶栓治疗仍是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专家建议同时要不断加强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完善。胸痛中心是医院的急救核心、院内外救治体系的接口,要完善院内绿色通道建设,不断推动专业认证和医院救治效率的提升。

  “建立院前与院内救治无缝衔接的完备体系比技术提升更重要。”霍勇指出,医院“练内功”相对容易,改进也快,但目前院前急救体系还是短板,急性心梗患者送达医院的时间还需提前,因而迫切需要在政府支持下,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急救体系。

  院前急救更给力,还需多部门的协作。据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介入心脏病学研究室万征教授介绍,天津市“120”与交警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为急性心梗患者打通院外绿色通道:“如果‘120’需要运送已确诊为急性心梗的患者,可直接通知交警部门,救护车通往急救医院一路上的所有绿灯将全部开通。”

  ■提高公众意识:“有胸痛,上医院”

  “提升急性心梗救治水平,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还应加大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减少患者发病后到送达医院的时间。”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候任主委、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陈玉国说,救治延迟是我国急性心梗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病人发病到转运到医院时间过长是救治延迟的关键。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患者院前延迟为5小时~7小时,而患者心肌坏死情况与时间明显相关。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后6个小时,心肌坏死面积已达80%~90%。

  傅向华指出,从河北省急性心梗诊治现状看,社会民众对急性心梗的认知水平较低,不少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就诊延迟严重。当出现症状时,不少患者有“可以忍一忍,明天早上再说”,“自己平素体健,不会得心梗”,“误认为是简单的胸痛、胃痛”,“吃着治疗药,可预防不得心梗”等错误的认知。

  傅向华指出,需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心梗的认识,同时也需加强基层医生对高危患者点对点宣教,纠正患者不正确的就医理念,强化高危患者持续胸痛超过30分钟就要呼救的意识。

  有调查显示,目前大城市的大医院中,只有1/4的急性心梗患者是急救中心送来的。专家在会上呼吁,急性心梗患者要有急救意识,胸痛要呼叫救护车,而不是叫出租车。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爱看 不感兴趣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