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资讯频道 > 时事资讯 > 正文

食品安全更多矛盾浮出水面

来源:健康报发布时间:2015/4/23
导读:□本报记者 刘志勇□4月22日~23日,由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共同主办的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在京召开。在期间举办的中外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专家指 ...
□本报记者 刘志勇□

  4月22日~23日,由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共同主办的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在京召开。在期间举办的中外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专家指出,中国食品安全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随着产业链建设的强化,各种隐性矛盾将更多地浮出水面。

  专家指出,原料污染、造假、外源性风险加大、科普力度薄弱,成为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其中,原料污染已成为第一大风险。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跟踪调查显示,自2012年以来,舆论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关注焦点,已开始从产业链的中间部分向前端转移。涉农企业已成为新一轮被舆论关注的“高危群体”。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坦言,食品原料污染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化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指出,食品假冒伪劣已成为食品安全议事日程的重点,尽管两者在专业上并不是一回事。食品欺诈或掺假在国际上普遍被定义为犯罪,政府要增强公信力,必须重视打假。

  “我们餐桌上的食品可能来自全球的任何角落,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主席Martin Cole博士的观点得到专家的普遍认同。随着中国食品原料进口增幅快速上升,供应链原料来源复杂化,食品安全监管难度逐步加大。

  专家认为,尽管我国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有所上升,但基础仍需夯实,其中风险交流既是中国食品安全的短板,也是全球食品安全的难题。

  日本京都大学新山阳子教授指出,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是利益相关者对风险相关信息和意见进行交换的互动过程。虽然人们会主观地对影响健康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但人们能够接收到的信息有限,对风险评估知识的了解也十分局限,因此,需要相关部门了解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的认识和疑问,并针对公众的认识水平提供风险交流的机会。“然而,目前全球尚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互动风险交流模式。”

  “风险交流是中国食品安全的短板。”陈君石强调,新媒体利用所谓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炒作、严重误导消费者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社会影响,“如何正确引导舆情,开展科普宣教,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与会专家指出,强化“和平时期”的风险交流和公众科普,远比危机到来时的危机公关更有效。而教育消费者的第一步,是与媒体进行充分、深入的沟通,让媒体发出“准确、科学的质疑”,继而影响消费者。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爱看 不感兴趣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