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资讯频道 > 时事资讯 > 正文

中医现代化之路:综合集成医学与非对抗性疗法

来源:中国民商发布时间:2015/4/7
导读:文/于晓彤 编者语:本刊2015年第二期发表《找到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密码”——记综合集成医学的开创者于晓彤》一文后,引发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综合集成医学的原理和研究成果,为此,于 ...

  文/于晓彤

  编者语:本刊2015年第二期发表《找到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密码”——记综合集成医学的开创者于晓彤》一文后,引发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综合集成医学的原理和研究成果,为此,于晓彤先生特别撰文回应读者,以期更深入地交流,共同为探索现代人的健康之路而努力。

  祖国传统医学(以下简称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医被比喻为除造纸、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这四大发明之外,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项伟大发明。实际上,中医作为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其地位应该远远地超出作为工具的其他四项发明。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医开始面临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巨大挑战。外部压力来自以科学技术为后盾的西医,他们创立了以宗教的仁爱为价值观的医院这个新型的医疗组织形式。内部的挑战来自于接触到西方文化之后的相当多的中国人,他们从开始接受、认可直至信仰西方医学,从而摈弃甚至诋毁中医。在巨大的挑战下,保守、封闭、散兵游勇式的中医逐渐分崩离析了。而中西医结合的尝试最终结果是中医西化,中医院也按照西医规范划分成不同的科室,离开了生化指标、波形和影像学片子的中医医生竟不懂怎么看病。这两年中医现代化的呼声再起,但主要是些中成药方面的进展。中医的伟大贡献绝非仅仅率先使用了以天然草本为基础的药。

  中医为道,西医为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系统科学的创建者钱学森先生就指出:“中医现代化是什么?是中医的未来化,也就是21世纪我们要实现的一次科学革命,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医有着完整的理论系统和治疗方法。除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与西医不同外,中医理论的假设前提、推论、目的、原则、方法等主要方面与西医也是截然不同的。

  1.中医是将人、自然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认识的。即人会受到其自身的情绪、工作和生活方式、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进一步将这个整体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以阴和阳来定义而形成了一个相互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我们的祖先的哲学水平!

  2.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系统平衡人才会健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是中医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和出发点。根据这个基本命题,进而回答了医学的最根本问题:人如何能保持健康?换言之人为什么会生病?西医从人体解剖开始认识了人的身体结构,又借助于科技手段在病理解剖中发现了疾病是由细菌、病毒、癌细胞、基因突变或者基因缺失等结果,进而推论出这些就是疾病的原因。

  3.中医的系统指的是人体中的脏腑——五脏六腑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关系。而每个脏腑又负责着身体某一特定的部分,比如肺主皮毛、肝主目等等。这实际上也是暗示着身体的各种病症(无论发生在身体哪个特定的部分)都是现象,是脏腑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而失衡的信号。就以肺癌为例。肺癌绝对不一定是肺有毛病才在肺部长,但是肯定是脏腑及其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了才长的。同样是肺癌导致的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医生不能一概而论的按一种方法来治疗肺癌。这就是中医强调因人而治的原因,是中医的精髓!西医也有系统的概念,但是西医的系统是按照功能来定义的。比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等。这些系统是纵向划分的,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内在的联系。因此,西医的治疗只可能是针对病症的,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4.当一个人生病时,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作为诊断方法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和疾病情况,进而掌握患者身体系统失衡的状况。西医的传统诊断方法是用听诊器,通过听诊器医生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脏和肺部的情况,而且也可以通过询问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医生提供了大量的生化检测、电声波检测、影像学设备。现在的医生已经很少使用听诊器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从听诊器变成了各种名目繁多的指标、波形和片子。这是医学发展的异化。

  5.中医认为人体系统失衡是人得疾病的原因。因此,中医治疗的目的是要重新建立平衡。中医在重新建立平衡时的原则是因势利导和顺势而为。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清轻重缓急来加以调整。西医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症状,讲求的是所谓特效,而越是特效药带来的副作用往往也越大。更为重要的是方向错了(不找到病因)越是有效造成的损害也就越大。

  6.中医重建身体系统平衡的方法是通过经络和穴位,采取砭、针、灸、药为手段进行调理。除了药之外均为非对抗性手段。西医根本不承认经络和穴位的存在,原因是通过解剖无法找到。西医的手段是采用药物毒杀、开刀切割、放化疗等对抗性手段。西医开刀切割肿瘤实际上是把人体的器官也割掉了。健康从此根本无法保证。大量的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和病毒产生了耐药性,特别是耐药性极强的所谓超级病毒根本就无药可治。而且还有一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这半个世纪以来药品种类的增加与疾病种类的增加之间是否存在着高度正相关呢?在本世纪开始时当多国合作的成果人类基因组图谱公布时很多人以为西医找到了战胜疾病的钥匙——基因,从此人类健康的问题可以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事实证明那还只是幻想而已。自西医攻克了天花之后(采用的是非对抗性手段——疫苗)再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被攻克。试问西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中医如果放弃自己的理论体系的话,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中医是绝对不应该,也不可能向西医妥协的。因此,中医现代化的原则首先应该是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在这个基础之上尽可能多地吸收西医中的合理部分,比如:人体结构、组织、生理和生化等基础理论及循证医学临床理念。中医的治疗手段极为需要更新和发展是个重要问题。如何使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代替传统手段是问题的核心。因此中医现代化可以解释为:借助于西医的高科技物理设备来替代中医的砭和针等(非对抗性)手段并通过临床实践理解和重新诠释中医理论,进而发展中医的理论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医现代化的最终成果应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从学术角度来看,将中医的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用现代语言全面和系统的加以阐述;从临床角度来看,就是把对主要病症的治疗进行标准化的描述,使其实现可重复性;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中医治疗业务必须按照现代的标准来进行管理和实施。不能搞成“大师”会所模式。不难想象,上述目标的实现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综合集成医学与非对抗性疗法

  综合集成医学是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和复杂的系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系统化地来认识和解析,透过各种现象(病症)找出本质(病因),采取“无毒、无害、无伤”的方法(非对抗性疗法)来扶正祛邪(治病),达到阴平阳秘(健康)的状态,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延年益寿)。原则是:以人为本、疗效为王!

  综合集成医学包括三个基本范畴:

  第一个范畴: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的前提是诊断。在这里诊断的目的不是找出患者得了什么病,而是找到疾病的病因——身体内系统发生了什么性质的变化和失衡的程度。除了采取传统的“望、闻、问、切”外,经过10年的临床实践,我研创出一个新的诊断方法:“打”。根据“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原则,使用冲击波击打经络找到疼痛部位、疼痛的特点和疼痛程度,可以更进一步验证和检查患者体内气血瘀堵的位置和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打”是个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在找出病因之后,本着“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原则制定治疗方案。接下来就是开始扶正(治疗)。扶正就是将失衡的身体系统重新恢复平衡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逐步疏通体内的瘀堵,将阻碍气血正常运行的寒凝打散排走。体内气血运行正常,患者的自我感觉就会改善,折磨患者的症状就会消失,功能态可以恢复到常人水平,身体的自愈能力就可以不断地进行驱邪了。因此扶正是前提,驱邪是结果。

  第二个范畴:阴平阳秘

  正如上述所说,阴阳平衡人就处在健康的状态。如何能够保持健康的状态是每个人日常面临的问题。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会受到季节和气候变化、情绪、压力、饮食不适等因素影响体内环境发生变化,因而出现发烧、咳嗽、拉肚子等症状,也就是人们日常患的感冒。这些症状都是人体的正常反应,根本不需要吃药和打针,特别是输液。只要多喝热水和睡觉,适当的调整饮食,身体过几天就可以恢复正常。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一感觉不舒服就去看医生,吃药、打针甚至输液。他们认为这样效果好。其实不然,用药,特别是西药(包括许多中成药为了提高疗效而添加了西药的成分)大多数是缓解症状的,就是让人感觉好受些。正如上面所说的,人体的健康是由主要脏腑共同承担的,免疫系统应该是脏腑的警戒线。真正的自愈能力来源于脏腑及它们之间协同作战的共同努力。

  这个范畴的中心任务就是保持人体的健康——保健。在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物质产品的丰富程度是以往所无法比拟的。相比之下,健康却变得相当稀缺。所以健康是一种限量版的奢侈品,是无价的珍贵资源——仅仅给那些“有缘人”!健康不是仅仅用钱就能卖到的。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的话,钱或许反而会破坏健康。对待疾病的治疗也有一个选择问题。如果选择了滥用药物和治疗肯定会导致伤害健康。所以保持健康状态需要智力进行理智的选择。

  除了极少数遗传类疾病外,其他比较大的疾病,特别是疑难杂症都有一个积累过程——久治不愈。从健康状态逐步发展到疾病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个概念,亚健康。亚健康是当下比较受到人们关注的问题。有不少人去医院检查几乎所有指标、波形和片子都正常,但就是感到自己不舒服。比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没有精神,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等等。这些人的身体就是处在了亚健康的状态。不少专业人士,特别是中医提出了通过保健和养生的方法来治疗或者称为调理亚健康的概念,声称通过保健和养生的方法可以治未病。对于中晚期的亚健康,特别是医源性的亚健康来说(大多数亚健康的人都会有长期服药的经历)是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扭转的。因为调理治疗亚健康的前提是必须明白如何治疗已病。在已病与未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因果关系,如果有一定病症表象的已病治不了的话,就更谈不上调理治疗没有任何病症的未病了。综合集成医学基于其扶正祛邪的临床核心方法可以准确地诊断出亚健康的起因——脏腑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通过有效的调理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做到神清气爽。

  第三个范畴:天人合一

  这个范畴的主题是追求人的终极目标:颐养天年。《内经》开篇是黄帝与他的老师岐伯探讨上古时期的人为何长寿的对话。大意为:古代的人明白养生之道,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保健调理适当、饮食要有节制、起居要有规律、劳逸需要结合,这样就可以做到肉体和精神的内外统一而过百岁才逝去。长寿的基础是健康,有了形神统一才可终天年。综合集成医学的养生理念是由在前面的治疗和保健的基础上,加入合理膳食(包括食疗)、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和适度运动等元素组成。

  综上所述,综合集成医学是由治病、保健、养生这三部曲组成。这三部曲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治病为前提、保健为基础、养生为目标。

  结论

  疾病是身体系统失衡的信号,癌症是身体系统严重失衡的产物。癌症被称之为人类的“天敌”。据说甲骨文中的“瘤”字就是癌的意思。可见这个“天敌”已经肆虐人类达数千年之久,而且自新千年以来它的发展呈现出不断扩大和增强的趋势。战胜这个“天敌”是我们全人类的共同心愿。为此无数志士仁人千百年来不断求索试图发现降服“天敌”的法宝。从手术、放化疗、中医药、靶向和RNA干扰治疗,所有这些针对癌肿瘤和癌细胞的对抗性疗法均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据新华社报道,2015年1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批准了美国政府的“精准医学”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基因技术最终实现战胜癌症。希望这个项目不要像1971年美国尼克松总统签署的癌症项目那样石沉大海!迄今为止,所有直接针对癌肿瘤和癌细胞的对抗性治疗方法都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在治疗晚期和主要脏腑的癌症方面更是如此。

  自2013年初正式挑战癌症以来,我们已经成功尝试逆转了乳腺癌手术和放化疗后出现骨转移、胰尾癌、80多岁肝癌晚期、中心型肺癌淋巴转移、晚期肺癌多发性脑转移、晚期肺癌骨转移、晚期胃癌、淋巴癌、晚期肺癌脑、骨、肾转移、晚期胰头癌等,不仅解除了患者的病痛折磨,而且也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尊严!

  探索案例:

  第一例是胰头癌。2015年1月22日我们接收了一名胰腺癌患者。该男性患者将近80岁,在北京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

  1.胰头癌(5.4x3.8x3.1cm);侵犯十二指肠;胰管与肝内外胆管扩张;胰头周围多发小淋巴结;肝脏多发转移瘤。2.双肾多发囊肿;左肾平肾门水平复杂囊肿可能。3.小肠管内积液较多。在来就诊之前的两周左右的时间里患者晚上睡眠很差,几乎无法喝水进食(连喝水都呕吐),便秘,体重下降了12斤。患者已经到了非常危重的阶段了。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得到大大的缓解,睡眠、排泄基本恢复正常,饮食也逐步恢复到可以吃些面条和蒸鸡蛋,并且可以外出散步半小时到一小时时间。在16天的16次治疗后,患者回人民医院由同一位医生进行复查。检查结果表明癌瘤减小了31.48%。

  第二例是晚期肺癌,脑、骨、肾多发性转移。患者首先是在医院接受治疗。专家们的治疗使用了当今最先进的放化疗手段。患者的病情在稳定了半年之后,于去年9月中开始再次爆发,并且发现了多个转移灶,病情岌岌可危。10月下旬开始接受综合集成医学的系统治疗。前后一共接受了4个疗程,20次的治疗。从第一个疗程开始患者的功能态就逐渐得到恢复,睡眠、食欲、排泄基本正常,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两个疗程结束后,患者的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可以开车外出逛街和购物,而且体重也逐步开始增加。前不久患者外出旅游可以一口气走2公里路。今年2月6号患者去医院做了检查,影像学和生化指标都证明患者的肺癌原发灶和脑部的转移灶明显缩小和减轻。

  于晓彤:综合集成医学和非对抗性疗法创始人,实践和推广者,洽圩(北京)综合医学研究院(官方网站:www.综合医学研究院.com)首席科学家兼院长。

  寻找外星生命

  文/LeeBillings

  二十年前,你可以用双手和双脚数出所有已知的行星。如今,你却需要一个计算器和电子表格:成千上万绕着其他恒星转的系外行星已经填满了我们的目录。找到上万系外行星对天文学家来说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了。

  大多数的系外行星都是炎热、荒凉、彼此之间很不相同的气态巨行星,比如“热木星”或者“温暖亚海王星”。但也有些星球就像我们地球的超大版:由岩石组成、条件温和的“超级地球”。仅有少数几个与地球尺寸、质量和轨道相似的星球。

  我们发现的大多数令人兴奋的系外行星,都来自于美国宇航局寻找行星的开普勒计划,但这一空间望远镜观察的对象往往过于暗淡和遥远,这对进一步的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开普勒计划的最新阶段,即K2,正在寻找更近、更亮恒星周围的行星。这一任务可能到2017年才会有进一步发展,美国宇航局打算在这一年发射开普勒望远镜的后继者——凌日系外行星巡天测量卫星。与开普勒类似,TESS会搜寻行星穿过恒星表面时留下的阴影。TESS可能会发现数千个系外行星,其中可能有数百个是较小且由岩石组成的。而这些由岩石组成的较小行星中,又有少数一部分能从星光暗淡的“M矮星”中获得足够的星光,使其表面能有液态水。

  也就是说,TESS可以在附近找到少数适合居住的行星,甚至上面已经有了生命。为了对其了解更多,天文学家将从远处探测各个星球的大气层,并利用光谱仪寻找温和的大气特征,如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或许还能通过细菌产生的甲烷以及植被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发现潜在的生命迹象。

  在21世纪20年代,一些配置30米或者更大直径镜头的“极大望远镜”可能会在地面对TESS和其他航天器发现的非常明亮、距离近且适合居住的星球进行测量。但是研究者一致认为,研究这些行星的生命迹象最好是在太空中完成,这样可减少地球混杂大气的干扰。

  天文学家已经把老化的哈勃和施皮策空间望远镜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却还只能粗略探测太空中大的、热的、不适合居住的星球。而只有NASA耗资90亿美元、预计2018年投入使用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有希望在任一时间跟进TESS的重大发现——能实时向大众和国会汇报最激动人心的进展。这对望远镜计划的发起者来说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寻找生命,发现大气

  韦伯望远镜配备低温冷却探测器和巨大的6.5米的镜头,因此在红外波段有着很强的分辨率,能够检测一些TESS凌日行星的大气层。当一个行星正在凌日、处于恒星阴影处时,韦伯望远镜可以尝试通过收集穿过行星大气层的恒星星光来获得大气成分和结构的信息。韦伯望远镜还可以通过观察行星离开凌日位置的时候(如行星跑到恒星的后面、被恒星掩蔽的时候)恒星亮度的变化来估计星球表面的温度。

  韦伯在寻找离太阳系外生命特征这一方面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如果TESS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围绕M矮星的超级地球的信息,韦伯望远镜就难以进行下一步观测。韦伯望远镜设计的初衷是为了研究宇宙中第一代恒星,并不是宜居行星,并且其设备在天文学家认识到它可以研究潜在的系外行星之前就已经设计好了。探索更大,更明亮,更类似太阳的恒星周围的类地行星将已经超出韦伯望远镜的要求,这类探索任务需要新颖的、充满挑战的光学技术,而这些技术已经不能赶在发射前加入到望远镜中了。

  由于在M矮星周围至少有一个潜在的可居住的超级地球,最安全的做法是仅仅用韦伯望远镜确认这颗行星拥有大气层。即使这个行星真的拥有大气层,把它归入“可能适合居住”的星球还远远为时过早。M矮星本身作为恒星,就为其行星的宜居性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和有挑战性:在该恒星宜居带中的行星受到非常强大的恒星耀斑的击打,此外,它的行星可能还是“潮汐锁定”的,即始终保持一面朝向恒星。

  争分夺秒

  对于韦伯望远镜的委员会而言,如何分配韦伯望远镜的使用时间将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任务,在2018年望远镜发射升空前他们将对此进行协商。但是韦伯望远镜研究的行星中,不适宜居住的行星数量可能会远远超过宜居星球的数量。“在M矮星周围的行星许多都是热木星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韦伯望远镜在某种意义上有大材小用之嫌,”高迪说,“这就像用大锤去锤小钉子……实际上,你可以用较小的工具完成。但也有人会认为,最好、最先进、最昂贵的设备,应该用在只有它能完成的任务上,尽管不一定是最适合的”——例如观察超级地球。

  根据ExoPAG,解决这一僵局的潜在方案是把韦伯望远镜关于气态巨行星的研究分配给另外一个空间任务。使用一个更小、更便宜的空间望远镜专门研究数百颗热木星和海王星的凌日时的大气层。这一任务计划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构建和启动,那时韦伯望远镜已经快要退休了。

  天文学家近期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并获得了些许结果。2013年美国宇航局通过了一项叫做快速红外系外行星光谱探测的方案,可以用来支持TESS计划。去年,欧洲航天局通过了一个类似开普勒的计划,即行星凌日和恒星振荡计划,该任务将于2024年启动,用以代替用来测量气态巨行星的EChO(系外行星表征观测站)计划。现在,大家都开始意识到韦伯望远镜观测时间有限这一残酷的事实,双方已经在重新考虑他们的观测机会。欧洲EChO项目组已提交了一份新方案,称为ARIEL。美国FINESSE项目组听说也正紧锣密鼓地准备一项新方案。

  “这些项目的部分任务是要寻找并研究离我们最近的‘表亲’——另一个地球,并试图发现上面存在的生命迹象,但是它们的另一个目标,也是希望去理解整个行星家族。”马克·斯温说道。他是一名系外行星大气专家,也是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FINESSE项目组的领军人物。“这些观点迥异但或许殊途同归,”斯温补充道,“为了证明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上存在生命,我们必须了解它们大气工作的原理,这需要把它放在行星大气层的总体实际中去,所以我们需要大规模的观测任务来提供这样的背景信息。”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爱看 不感兴趣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