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资讯频道 > 时事资讯 > 正文

古老中药步入新科技时代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发布时间:2015/1/15
导读:“中药是古老的,但科技水平是现代的。”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揭晓,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领衔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 ...

   “中药是古老的,但科技水平是现代的。”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揭晓,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领衔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一等奖。


   两大因素五大瓶颈


   制约中成药产业发展


   近年来,中医药现代化有力推动了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使中药工业产值从1996年的23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600余亿元。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药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导致中成药功能主治模糊、制药工艺粗放、质控技术落后、过程风险管控薄弱,极大地制约了中药品种的做大做强。


   据统计,我国近万个中成药品种,2005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不足百个,过十亿元的更是凤毛麟角。临床需要“好药”,产业需要“大药”,已成为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


   2006年,天津市政府与科委组织实施“天津市现代中药大品种群系统开发项目”,三年出资6000万元,企业配套6000万元,由张伯礼任技术负责人,采取产学研合作、企业具体实施模式,开展中成药大品种的系统开发。


   项目组针对如何培育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中药大品种,分析得出中药自身复杂性和制药技术落后是制约中成药品种做大做强的两大因素,并进一步确定中成药临床定位宽泛、药效物质不清、作用机制不明、制药工艺粗放和质控水平低下等五大瓶颈问题。


   弄清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后,为促进中药产业向科技型、高效型和节约型转变,项目组组织多学科研究队伍协同攻关,深入企业,把企业车间作为第一实验室,将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加以解决,构建了中成药临床定位、药效物质整体系统辨析、系统网络药理学、工艺品质调优和数字化全程质控等五大核心技术体系,形成了“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


   七大科技创新点


   促中成药产业提质增效


   “让古老中药步入新科技时代,赋予其现代科技内涵,即中药的‘二次开发’。”张伯礼介绍,该项成果原创性提出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策略,创立基于系统工程学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形成高科技与中药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特色。


   针对中药品种多、适应症宽泛和优势不突出等问题,项目组建立了中成药临床定位策略与方法,即以系统评价为依据,组方分析、同类比较为基础,临床专家评估为指导,并结合小样本先导试验结果,明确品种特色和优势,确定临床定位,科学指导二次开发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项目组建立了基于整体观的中成药化学基础辨析技术,系统性辨识中药化学组成、药效物质、有害杂质及主要成分体内过程等;建立细胞损伤荧光图像自动分析技术,可快速筛查中药有害物质;创建基于药效及体内过程特点的中成药质检指标辨析技术,将化学组成、药效物质及体内过程的研究结果整合纳入质量检测标准,可显著提升药品质控水平,保证临床疗效。


   在动物、组织和细胞水平上,项目组建立了生物信息学等多元综合评价体系,用于研究辨识中成药作用机制,构建了以系统药理学为核心的中药作用机理多层次研究技术平台,并率先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释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整合调节机制,创建了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为揭示中药作用的网络状复杂关系提供了关键技术。


   同时,项目组还首创中药制药过程系统工程技术,建立了中药制药过程分析、建模及优化方法,对制药过程进行系统辨识及综合调优,并将过程参数检测、工艺品质调控、质量风险管控、数字化平台与制药工艺设备等同步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构建了基于绿色制药理念的高品质中药制药工程体系。


   围绕提高中成药质量问题,项目组又从制药工艺品质入手,建立了中药制药工艺调优技术,科学设置制药工艺品质调控点及质控指标,以量化模型取代传统经验,精准控制工艺参数,显著提升了中药提取、浓缩、醇沉和层析等工艺品质,达到提高药品批次间一致性及节能减排的目标,解决了中成药化学成分复杂、工艺参数与药品质量关系不清的难题。


   此外,项目组还提出中药制药过程质控技术理论,创建了药材——成药质检、制药过程质控与制药工艺品质控制相融合的“三位一体”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并创立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测技术,实现了中药制药过程关键质控点辨识、制药工艺节点质检指标序贯控制、制药过程信息集成及数据溯源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大幅度提高中成药质量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成药“二次开发”


   开出中成药产业“蓝海”


   从2006年到2014年,项目组历时8年,共完成参麦注射液、清咽滴丸、京万红软膏、通脉养心丸、精制血府逐瘀胶囊、养血清脑颗粒及肾炎康复片等32个中成药品种的二次开发,并无缝连接实施成果转化,使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由3个增加到12个,累计销售额超过 200亿元,初步构建了天津市中药大品种集群,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企业和科研院所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及应用体系,促进了名优中成药向中药大品种的转化。


   同时,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全国19个省市的近百家中药企业推广,使过亿元中药品种在2013年达到350余个,增长了3倍,超过10亿元的品种达到30余个,过亿元品种年累计销售额达1200亿元,约占中成药工业产值的30%,提升了产品聚集度,用实践证明了中成药二次开发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创新驱动中药产业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该项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国家科技部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成药二次开发成功经验得到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工信部认可,并列入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我国现有上市中成药一万余种,但临床经常使用的大药、好药有一千种左右也就够了。”张伯礼表示,如有可能,希望“将我国常用中成药都改造一遍,提升其科技含量,提高其质量标准,明确其临床优势定位,并阐释清楚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让老百姓生病后能明明白白吃药、放放心心康复,让古老中药真正焕发出新时代亮色。”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爱看 不感兴趣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