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14年,药价改革无疑是热点所在。去年10月27日召开的全国物价局局长会议上,发改委领导提议放开药品价格,其中涉及医保目录内药品、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和避孕药具、一类精神和麻醉药品、专利药等多种药品。2014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方案向各省物价部门下发征求意见稿,讨论全面放开药品价格并放开大部分医疗服务价格。上述举动表明,放开药品政府定价的条件已渐趋成熟。根据此前公布的消息,《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正式稿有望于2015年1月正式出台,施行了近20年的药品政府定价制度将出现重大转变。
32次降价
从1996 年国家计委出台《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到2014 年《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推出,中国药品价格管理思路从政府全面控制到基本放开,再到逐步加强管理,最后逐步引入市场总共经历了4个阶段。前20年,国家计委为控制药价,先后进行了32次药品行政性降价,累计降价总额近千亿元。
从历次药品降价时间与平均降价幅度可以看出,国内药价调整可分为三轮。
第一轮从1997年到2003年。这段时期国家计委平均每隔半年公布一次药品降价名单,降价幅度大部分维持在15%~20%之间,这段时期药价基本可控。
第二轮从2004年持续到2008年新医改出台前。由于药价上涨过快,国家计委出台降价措施的频率加大,降价幅度也屡次突破20%的不成文上限,特别是2007年密集出台4次药品降价名单,可见监管力度之大。
第三轮降价从2009年10月开始。该轮降价有3个特点:一是对基药价格进行了全面调整、二是首次取消部分药品的单独定价、三是按类别分批对主要治疗领域的药价进行了一次调整。至2013年1月部分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价格调整后,历时16年的药品降价历程告一段落。
抗感染药首当其冲
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家低价药品目录,体现了政府层面在定价上逐步尊重市场机制,而非过去药品只降不升的单边调整。对比历年价格调整中被降价的2300个品种和3500个品规,其中有近500个品种和700个品规纳入了国家低价药目录中。药品“降价死”的现象终于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历次药价调整中全身用抗感染药物降价次数、涉及品种数量最多、平均降幅也最大。因抗生素滥用的原因,该类药物是国家重点调控的对象。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以及心血管系统药物作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治疗药物,临床用量大,民众负担重,也是物价部门关注的重点。相对来说,中成药品种无论是降价次数还是降价幅度均明显少于化学药,原预期在2014年出台的中成药价格调整最终亦未出台。可以说,上一轮药品降价对中成药影响较少,对中成药企业是间接利好。
典型品种调价后表现
通过观察2个典型药品在药价调整后的表现可知,药品调价对调整最高零售价以及取消单独定价权的药品生产厂家构成负面影响,对仿制药生产企业则构成利好。
奥美拉唑市场原是阿斯利康一家独大,取消单独定价后,阿斯利康优势不再,市场份额萎缩,该药品的市场规模也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阿莫西林生产厂家众多,部分厂家单独定价产品调整,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反而不是特别大,对其影响更大的是2012年出台的抗生素临床应用专项整治。
更多引入市场机制
让更多药品回归市场定价,应是目前药品生产及流通市场最为期待的选择,也是促进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企盼。但考虑到医保的支付压力,医保控费是行业不可逆的大趋势,药品价格仍将以限价为主,尤其对于医保目录中消耗医保资金较大的药品,未来依旧是物价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
但是随着整体改革的推进,过去单纯用行政手段,从终端最高零售价格的角度对药品价格进行限制的做法将不可持续。预计未来的定价策略和思路将是多元化的,而在多元化的过程中,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的引入将是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