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浮石(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浮石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浮石多附着在海岸边,7-10月用镐刨下,清水泡去盐质及泥沙,晒干。主产于广东、广西。

  • 中药名称浮石

  • 中药学名(拉丁名)PUMEX

  • 别 名水花、白浮石、海浮石

  • 所属功效类 化痰止咳平喘药

  • 矿物药

  • 分布区域主产于广东、广西。

来源

本品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中药大辞典》)
本品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的干燥骨骼,习称“石花”、或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浮石Pumex,主含二氧化硅(SiO2),皆呈“浮石”。(《黑龙江省中药材标准2001年》)

分布产地

主产于广东、广西。

入药部位

矿物

采收加工

浮石多附着在海岸边,7-10月用镐刨下,清水泡去盐质及泥沙,晒干。(《中药大辞典》)

药材性状

呈稀松似海绵状的卵形不规则块体。大小不等。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偶而呈浅红色。具多数细孔,形似蛀窠,有时呈管状。体轻,质硬而脆,易碎,断面疏松,具小孔,常有玻璃或绢丝样光泽。放大镜下可见玻璃质构成多孔骨架,晶质矿物呈斑晶或隐晶质微晶分布在骨架中。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弱,味微咸。(《中药大辞典》)
石花:呈珊瑚样的不规则块状,大小不等。灰白色或灰黄色,表面多突起呈叉状分枝,中部交织如网状。体轻,入水不沉。质硬而脆,表面与断面均有多数细小孔道。气微腥,味微咸。
浮石:本品呈海绵样的不规则块状,大小不等。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具多数细孔。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疏松,常有玻璃或绢丝样光泽。气微,味微咸。(《黑龙江省中药材标准2001年》)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肺、肾经。(《中药大辞典》)
咸,寒。归肺、肾经。(《黑龙江省中药材标准2001年》)

药材功效

清肺化痰,利水通淋,软坚散结。(《中药大辞典》)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黑龙江省中药材标准2001年》)

药材主治

主治痰热壅肺,咳喘痰稠难咯,小便淋沥涩痛,瘿瘤瘰疬。(《中药大辞典》)
用于肺热咳嗽痰稠,瘿瘤结核,小便淋沥,疮肿,目翳。(《黑龙江省中药材标准2001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10-15g;或入丸、散。外用:水飞后吹耳或点眼。(《中药大辞典》)
9-15g。(《黑龙江省中药材标准2001年》)

用药禁忌

虚寒咳嗽患者禁服。(《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尘。(《中药大辞典》)
置干燥处。(《黑龙江省中药材标准2001年》)

中药炮制

浮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捣碎。生用以清肺化痰为主。
煅浮石:取净浮石,置适宜的容器中,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捣碎。煅后质脆,易于粉碎和煎出,以软坚散结为主。(《中药大辞典》)
海浮石: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打碎。
煅海浮石:取净海浮石,照明煅法煅至红透,打碎。(《黑龙江省中药材标准2001年》)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水花……江海中间,久沫成乳石,故如石水沫,犹软者是也。”
2.《本草衍义》:“今皮作家用之磨皮上垢,无出此石。玲球,肺之象也。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纲目》)
3.贾所学:“海石,味咸能降火,又能软坚,故力降热痰、软结痰、消顽痰;因其体浮,专主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消化凝结,化痰丸中必用之药也。”(药品化义》)

原标题:浮石
词条标签: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