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芋头(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芋头为天南星科植物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 Schott的根茎。9-11月采挖,鲜用或晒干。全国各地均产。

  • 中药名称芋头

  • 中药学名(拉丁名)RHIZOMA COLOCASIAE ESCULENTAE

  • 别 名土芝、芋渠、狗爪芋

  • 所属功效类 补虚药

  • 天南星科

  • 分布区域全国各地均产。

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 Schott的根茎。(《中药大辞典》)

分布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

9-11月采挖,鲜用或晒干。(《中药大辞典》)

药材性状

根茎呈椭圆形、卵圆形或圆锥形,大小不一。有的顶端有顶芽,外表面褐黄色或黄棕色,有不规则的纵向沟纹,并可见点状环纹,环节上有许多毛须,或连成片状,外皮检化,易撕裂。横切面类白色或青白色,有黏性,质硬。气特异,味甘微涩,嚼之有粘性。(《中药大辞典》)

性味归经

甘、辛,平。归胃经。(《中药大辞典》)

药材功效

健脾补虚,散结解毒。(《中药大辞典》)

药材主治

主治脾胃虚弱,纳少乏力,消渴,瘰疬,腹中癖块,肿毒,赘疣,鸡眼,疥癣,烫火伤。(《中药大辞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0-120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醋磨涂。(《中药大辞典》)

用药禁忌

1.陶弘景:生则有毒,莶不可食。
2.《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动宿冷。
3《本草衍义》:多食滞气困脾。

中药配伍

①治瘰疬不论已溃未溃:香梗芋艿(拣大者)不拘多少。切片,晒干,研细末,用陈海蜇漂淡。大荸荠煎汤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陈海蜇皮、荸荠煎汤送下。(《中国医学大辞典》芋艿丸)
②治癣气:生芋一斤,压破、酒渍二七日,空腹一杯。(《独行方》)
③治诸疮因风致肿:烧白芋灰,温汤和之,厚三分,敷疮上。干即易,不过五度。(《千金方》)
④治头上软疖:大芋捣敷,即干。(《简便单方》)
⑤治牛皮癣:大芋头、生大蒜。共捣烂,敷患处。
⑥治筋骨痛,无名肿毒,蛇头指,蛇虫伤:芋头磨麻油搽,未破者用醋磨涂患处。
⑦治便血日久:芋根四钱,水煎服,白痢兑白糖,红痢兑红糖。(⑤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别录》: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
2.《唐本草》:蒸煮冷啖,疗热止渴。
3.孟诜:浴去身上浮风,慎风半日。
4.《本草拾遗》:吞之开胃,通肠闭,产后煮食之破血,饮其汁,止血、渴。
5.《日华子本草》:破宿血,去死肌。和鱼煮,甚下气,调中补虚。
6.《滇南本草》: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
7.《医林纂要》:行水。
8.《本草求原》:止泻。
9.《随息居饮食谱》:生嚼治绞肠痧,捣涂痈疡初起,丸服散瘰疬。
10.《岭南采药录》:以此煮粥,研末和粥食之,能治小儿连珠疬及虚疬,大人亦合,并可免一切疥疮。
11.《中国药植图鉴》:调以胡麻油,敷治火伤,开水烫伤;用芋片不断摩擦疣部,可除去。

传说渊源

       芋艿简称“芋”,俗称“芋头”。明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调任浙江参将,抵抗倭寇入侵。他亲自到义乌一带招募农民、矿工当兵,编练成一支号称“戚家军”的新军,屡战屡胜。某年中秋之夜,依山驻扎的戚家军在营地庆祝胜利,欢度中秋。不料时值夜半,狡猾的倭寇偷袭戚家军,把戚家军团团围住在山上。几天之后,戚家军粮草已绝,难以抗敌。戚继光一面命令加紧防守,一面派出一些士兵挖野菜草根充饥。一些士兵在山上发现许多长看大叶子的不知名的植物,并在其下挖出黑乎乎的、带毛的根块,去掉黑皮后白白的,于是煮熟后试吃,觉得味道不错,且耐饥饿,故兴高采烈地把这些东西拿给戚继光瞧。戚继光看后吃了一些,颇有同感,于是问这些东西叫什么。士兵们都说不知道。戚继光灵机一动,说:“为了纪念这次遇难,我看就把它们取名为‘遇难’吧!以吸取教训,再立新功!”大家纷纷说好。当晚,戚继光和大家泡餐一顿“遇难”后,和大家一起奋勇杀入敌阵,将倭寇全部歼灭。因“遇难”与“芋艿”谐音,后人便渐渐地把“遇难”说成“芋艿”;同时,也是为了纪念戚家军抗击倭寇的功绩,从此东南沿海一带就形成了每逢中秋吃糖烧“芋艿”的风俗习惯,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原标题:芋头
词条标签:芋头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