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益母草(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 (Laur.) S. Y. Hu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鲜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晒干,或切段晒干。主产于河南、安徽、四川、江苏、浙江等地。

  • 中药名称益母草

  • 中药学名(拉丁名)LEONURI HERBA

  • 别 名益母、茺蔚、益明

  • 所属功效类 活血化瘀药

  • 唇形科

  • 分布区域主产于河南、安徽、四川、江苏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 (Laur.) S. Y. Hu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中国药典2020》)

分布产地

主产于河南、安徽、四川、江苏、浙江等地。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鲜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晒干,或切段晒干。(《中国药典2020》)

药材性状

鲜益母草:幼苗期无茎,基生叶圆心形,边缘5-9浅裂,每裂片有2-3钝齿。花前期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长30-60cm,直径0.2-0.5cm;表面青绿色;质鲜嫩,断面中部有髓。叶交互对生,有柄;叶片青绿色,质鲜嫩,揉之有汁;下部茎生叶掌状3裂,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3片,裂片全缘或具少数锯齿。气微,味微苦。
干益母草:茎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易脱落。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长约2cm。(《中国药典2020》)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中国药典2020》)

药材功效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中国药典2020》)

药材主治

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疮疡肿毒。(《中国药典2020》)

用法用量

9-30g;鲜品12-40g。(《中国药典2020》)

用药禁忌

孕妇慎用。(《中国药典2020》)

贮藏保存

干益母草置干燥处;鲜益母草置阴凉潮湿处。(《中国药典2020》)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茎横切面: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有茸毛;腺鱗头部4、6细胞或8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1-4细胞。下皮厚角细胞在棱角处较多。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内皮层明显。中柱鞘纤维束微木化。韧皮部较窄。木质部在棱角处较发达。髓部薄壁细胞较大。薄壁细胞含细
小草酸钙针晶和小方晶。鲜品近表皮部分皮层薄壁细胞含叶绿体。
理化鉴别:
取盐酸水苏碱【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10ml,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鲜品干燥后粉碎,同法制成)。另取盐酸水苏碱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丙酮—无水乙醇—盐酸(10: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105℃加热15分钟,放冷,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三氯化铁试液(10:1)混合溶液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中国药典2020》)

中药配伍

1.治痛经:益母草五钱,元胡索二钱。水煎服。
2.治闭经:益母草、乌豆,红糖、老酒各一两,炖服,连服一周。
3.治瘀血块结:益母草一两,水,酒各半煎服。(①方以下出《闽东本草》)
4.治难产:益母草捣汁七大合,煎减半,顿服,无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独行方》)
5.治胎死腹中:益母草捣熟,以暖水少许和,铰取汁,顿服之。(《独行方》)
6.治产后血运,心气绝:益母草,研,绞汁,服一盏。(《子母秘录》)
7.治产后恶露不下:益母草,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入酒一合,暖过搅匀服之。(《圣惠方》)
8.妇人分娩后服之,助子宫之整复:益母草九钱,当归三钱。水煎,去渣,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9.治尿血:益母草汁(服)一升。(《外台秘要方》)
10.治肾炎水肿:益母草一两。水煎服。(《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1.治小儿疳痢,痔疾:益母草叶煮粥食之,取汁饮之亦妙。(《食医心镜》)
12.治折伤内损有痪血,每天阴则疼痛,兼疗产妇产后诸疾:三月采益母草一重担,以新水净洗,晒令水尽,用手捩断,可长五寸,勿用刀切,即置镬中,量水两石,令水高草三、二寸,纵火煎,候益母草糜烂,水三分减二,漉去草,以绵滤取清汁,于小釜中慢火煎,取一斗如稀饧。每取梨许大,暖酒和服之,日再服,和羹粥吃并得。如远行不能,将稀煎去,即更炼令稠硬,停作小丸服之。或有产妇恶露不尽及血运,一两服即瘥。其药辣疗风益力。无所忌。(《近效方》)
13.治疔肿至甚:益母草茎叶,烂捣敷疮上,又绞取汁五合服之,即内消。(《圣惠方》)
14.治妇人勒乳后疼闷,乳结成痈:益母草,捣细末,以新汲水调涂于奶上,以物抹之,生者捣烂用之。(《圣惠方》)
15.治疖子已破:益母捣敷疮。(《斗门方》)
16.治喉闭肿痛:益母草捣烂,新汲水一碗,绞浓汁顿饮;随吐愈,冬月用根。(《卫生易简方》)
17.治马咬:益母草细切,和醋炒,封之。(孙思邈)

中药炮制

鲜益母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
干益母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略润,切段,干燥。(《中国药典2020》)

毒性

益母草毒性较小。小鼠静注益母草注射液,其LD50为30-60g/kg。小鼠静注益母草总碱LD50为0.572±0.037g/kg,家兔皮下注射30mg/kg,连续2星期未见毒性作用。慢性毒性试验,未见动物的心、肝、肺、肾的病理损伤。(《中药大辞典》)

道地性

淮药、 浙药

相关论述

1.《纲目》: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撅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妇人经脉,则单用竞蔚于为良。若治肿毒店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请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其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2.《本草汇言》: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疯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妇久临产之时,气有不顺,而迫血妄行,或逆于上,或崩于下,或横生不顺,或子死腹中,或胞衣不落,或恶露攻心,血胀血晕,或沥浆难生,暇涩不下,或呕逆恶心,烦乱眩晕,是皆临产危急之症,惟益母草统能治之。又疮肿科以之消诸毒,解疗HP痈疽,以功能行血而解毒也。眼目科以之治血贸瞳人,及头风眼病,以功能行血而去风也。 习俗以益母草有益于妇人,专一血分,故屡用之。然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消滚逐滞甚捷,观其治疗肿痈疽,眼目血障,则行血活血可知矣。产后诸疾,因血滞气脉不和者,用之相宜,若执益母之名,施于胎前之证,血虚形怯,营阴不足者,肝虚血少,瞳人散大者,血脱血崩,阳竭阴定者,概而与之,未尝不取咎也。
3.《本草正》: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然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谓妇人所必用也。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轻身,诚不足信。此外如退浮肿,下水气及打扑疯血,通大小便之类,皆以其能利也。
4.《本经逢原》:丹方以益母之嫩叶阴干,拌童便、陈酒,九蒸九晒,入四物汤料为丸,治产后诺证。但功专行血,故崩漏下血,若脾胃不实,大肠不固者勿用,为其性下行也。近世治番痧腹痛呕逆,用以浓煎,少加生蜜,放温憋试有效,取其能散恶血也。
5.《本草求真》: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疯生新,调经解毒,为胎前胎后要剂。是以无胎而见血淋、血闭、血崩,带下血痛,既胎而见胎漏,临产而见产难,已产而见血晕,疗痈、乳肿等症,服此皆能去瘀生新。盖味李则于风可散,血可活,味苦则于疯可消,结可除,加以气寒,则于热可疗,并能临症酌施,则于母自有益耳。
6.《本草正义》:益母,虽非大温大热之药,而气烈味苦,究是温燥队中之物,观于产后连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尤其确据,故宜于寒令寒体,而不宜于暑令热体。乃吾乡视为产后必用之物,虽酷暑炎天,亦必常备,加以畏其苦燥,恒以沙糖浓调,若在三伏时令,新产虚体,多服此浊腻苦燥之药,耗血恋邪,蛮生不测,更可虑也。

传说渊源

       夏商时,有一贫妇李氏,在生孩子时留下淤血腹痛之症,她的儿子都长成大人了,可她的病始终没有治好,体质越来越虚弱。大儿子劝她求医治疗,李氏伤心地说:“咱们连隔夜粮都没有了,哪有钱治病啊?”
       一天,大儿子想出了一个办法后便急匆匆走出门去。他在十多里地之外找到一位采药人,诉说了自己母亲的病苦。那采药人一听喜上眉梢,说:“你母亲的病我能治好,但需纹银十两,大米二十斗。”大儿子忙说:“钱粮都不成问题,只要你能治好我母亲的病,报酬好说。”大儿子问:“那你什么时候采药呢?”采药人却说:“这个你就别问了,明天早晨你带着钱粮来取药便是了。”
       这天刚刚接近黄昏之时,那采药人便扛着锄头,背着药篓悄悄地进了山。李氏的大儿子也蹑手蹑脚地跟在采药人的后面,见采药人在一个山坡上停下来,挖了两把草,就急忙走了。李氏的大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立即找到那采药人挖药的地方,借着月光,看到的竟是一种叶子呈手掌状,开着淡红色花和淡紫色花的草。他赶紧将自己带来的口袋打开,用手挖了很多这种草,连夜回家去给母亲煎汤喝,七天后,疗效大显,母亲不像以前那么腹痛了,再喝七天后,淤血也不见了。后来,李氏的大儿子就用这种草药给很多妇女治好了病,人们给这种草起了个名字叫“益母草”。

原标题:益母草
词条标签:益母草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