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山姜(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山姜为姜科植物山姜Alpinia japonica (Thunb.) Miq.的根茎。3-4月采挖,洗净,晒干。产我国东南部、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

  • 中药名称山姜

  • 中药学名(拉丁名)RHIZOMA ALPINIAE JAPONICAE

  • 别 名和山姜、九姜连、姜叶淫羊藿

  • 所属功效类温里药

  • 姜科

  • 分布区域产我国东南部、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山姜Alpinia japonica (Thunb.) Miq.的根茎。(《中华本草》)
本品为姜科植物山姜Alpinia japonica (Thunb.) Miq.的根茎。(《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分布产地

产我国东南部、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

3-4月采挖,洗净,晒干。(《中华本草》)
夏、秋季采集,切段,晒干。(《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药材性状

本品根茎呈圆柱形,常弯曲,有分支,长5-9cm,直径0.3-1cm。表面棕色至红棕色或暗棕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5-1cm,可见圆形的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土黄色,黄色中心环(内皮层)明显,中柱约占1/2。气香,味辛辣。(《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性味归经

辛,温。(《中华本草》)
辛,温。归肺、胃经。(《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药材功效

温中,散寒,祛风,活血。(《中华本草》)
温中散寒,祛风活血。(《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药材主治

主治脘腹冷痛,肺寒咳嗽,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劳伤吐血。(《中华本草》)
用于脘腹冷痛,肺寒咳喘,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劳伤吐血。(《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烂调酒搽;或煎水洗。(《中华本草》)
3-6g。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烂调酒搽,或煎水洗。(《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贮藏保存

置阴凉干燥处。(《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不增厚,木栓层为多列扁平木栓细胞,皮层散有多数叶迹维管束,可见油细胞。内皮层明显,中柱宽广,几无分泌细胞,维管束多而小。薄壁细胞内有多数淀粉粒。(《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中药配伍

1.治胃痛:山姜根3-6g,乌药3-6g。研末。温开水送版。(《江西草药》)
2.治腹胀痛:和山姜根15g,隔山消15g,鹅儿肠30g,血藤15g,木通9g,香附9g,萝卜根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3.治劳伤吐血:九姜连(童便泡7d,取出阴干用)9g,一口血9g,山高粱9g。泡酒250g。每服30g。(《贵阳民间药草》)
4.治风湿痹痛:山姜根15g,钩藤根15g,铺地蜈蚣15g,桑枝15g。白酒500g,浸泡5d。每次服药酒15-30g,每日2次。(《江西草药》)
5.治风湿筋骨痛:和山姜根500g,花椒子30g,五加皮150g,煎水洗。(《湖南药物志》)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陶弘景:“腹中冷痛,煮服甚效。”(引自《纲目》)
2.《本草拾遗》:“去恶气,温中。(治)中恶霍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
3.《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通络。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牙痛。”
4.《湖北中草药志》:“用于咳嗽,消化不良,呕吐,噎膈,慢性腹泻。”
5.《贵阳民间药草》:“根茎及叶,温肺,散寒,止咳。”
6.《江西草药》:“理气止痛,活血通络。”

原标题:山姜
词条标签:山姜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