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三颗针(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三颗针为小檗科植物拟豪猪刺Berberis soulieana Schneid.、小黄连刺Berberis wilsonae Hemsl.、细叶小檗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或匙叶小檗Berberis vernae Schneid.等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

  • 中药名称三颗针

  • 中药学名(拉丁名)BERBERIDIS RADIX

  • 别 名铜针刺

  • 所属功效类清热药

  • 小檗科

  • 分布区域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

来源

本品为小檗科植物拟豪猪刺Berberis soulieana Schneid.、小黄连刺Berberis wilsonae Hemsl.、细叶小檗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或匙叶小檗Berberis vernae Schneid.等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呈类圆柱形,稍扭曲,有少数分枝,长10-15cm,直径1-3cm。根头粗大,向下渐细。外皮灰棕色,有细皱纹,易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不平坦,鲜黄色,切片近圆形或长圆形,稍显放射状纹理,髓部棕黄色。气微,味苦。(《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苦,寒;有毒。归肝、胃、大肠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湿疹,咽痛目赤,聤耳流脓,痈肿疮毒。(《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9-15g。(《中国药典2015》)

贮藏保存

置干燥处。(《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黄棕色。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直径12-30μm,淡黄色至黄色,长梭形,末端钝圆、渐尖或平截,边缘有时呈微波状弯曲,孔沟明显。石细胞黄棕色,不规则形或类长圆形,直径20-55μm,纹孔及孔沟明显。草酸钙方晶类方形或长方形,直径8-25μm,散在或存在于韧皮射线细胞中。木栓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或多角形。可见淡黄色棕色团块。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2:0.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喉痛:三颗针30g,山慈姑、雪胆各9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
2.治黄疸:三颗针茎15g。煎水服。(《贵州草药》)
3.治痈肿疮毒,丹毒,湿疹,烫伤,外伤感染:三颗针适量,研细末,水调或麻油调敷。(《万县中草药》)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未切片者,喷淋清水,润透,切片,干燥。(《中国药典2015》)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
2.《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吐血劳伤,咽喉肿痛,腹泻,齿痛,耳心痛,跌打损伤红肿。”
3.《陕西中草药》:“清热消炎,消肿止痛。主治肝炎,口舌生疮,小便淋痛,烫火伤。”

原标题:三颗针
词条标签:细叶小檗三颗针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