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麻黄(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x 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秋末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和泥沙,干燥。草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中麻黄主产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及新疆;木贼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

  • 中药名称麻黄

  • 中药学名(拉丁名)EPHEDRAE HERBA

  • 别 名龙沙、卑相、卑盐

  • 所属功效类解表药

  • 麻黄科

  • 分布区域草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新疆、内

来源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x 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草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中麻黄主产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及新疆;木贼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

入药部位

茎木

采收加工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上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蜜麻黄:润肺止咳。(《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麻黄: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蜜麻黄: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2-10g。(《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体虚自汗、盗汗及虚喘者禁服。(《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
草麻黄:表皮细胞外被厚的角质层;脊线较密,有蜡质疣状凸起,两脊线间有下陷气孔。下皮纤维束位于脊线处,壁厚,非木化。皮层较宽,纤维成束散在。中柱鞘纤维束新月形。维管束外韧型,8-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木质部呈三角状。髓部薄壁细胞含棕色块;偶有环髓纤维。表皮细胞外壁、皮层薄壁细胞及纤维均有多数微小草酸钙砂晶或方晶。
中麻黄:维管束12-15个。形成层环类三角形。环髓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
木贼麻黄:维管束8-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无环髓纤维。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2g,加水5ml与稀盐酸1-2滴,煮沸2-3分钟,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氨试液数滴使呈碱性,再加三氯甲烷5ml,振摇提取。分取三氯甲烷液,置二支试管中,一管加氨制氯化铜试液与二硫化碳各5滴,振摇,静置,三氯甲烷层显深黄色;另一管为空白,以三氯甲烷5滴代替二硫化碳5滴,振摇后三氯甲烷层无色或显微黄色。
2.取本品粉末1g,加浓氨试液数滴,再加三氯甲烷1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充分振摇,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20: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色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伤寒论》麻黄汤)
2.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4.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5.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要方》麻黄淳酒汤)
6.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7.治病疮疱倒黡黑者: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义》)

中药炮制

麻黄: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
蜜麻黄:取麻黄段,照蜜炙法(通则0213)炒至不粘手。每100kg麻黄,用炼蜜20kg。(《中国药典2015》)

毒性

麻黄毒性较小,其所含的麻黄碱毒性较伪麻黄碱大,能引起小鼠眼球突出,举尾反应和紫绀。用麻黄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可见眼眶出血、眼球突出,有人认为是麻黄内的中性物质协同所引起。麻黄制剂的细胞毒性与其中的麻黄碱含量不完全一致,提取物中含有其他毒性物质。研磨能增加提取物毒性。提取物对神经2a细胞相对敏感,提示麻黄毒性作用于神经细胞。全草煮沸2h能提高麻黄提取物中的麻黄碱转变为毒素。(《中药大辞典》)

道地性

蒙药、 北药、 秦药、 维药

相关论述

1.《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2.《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3.《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主壮热,解肌发汗,温疟,治瘟疫。”
4.《日华子》:“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破癥瘕积聚,逐五脏邪气,退热,御山岚瘴气。”
5.《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6.《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7.《纲目》:“散赤口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8.《医林纂要▪药性》:“补肝,行水液,泻肺,降逆气,行彻肌表,故以为足太阳经之药。”

传说渊源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
       “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什么药?”“无叶草。”“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你背一遍。”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傅说:“小人无罪。”“怎么能说你无罪?”“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原标题:麻黄
词条标签:中麻黄麻黄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